字体【

《藤野先生》教案(精选19篇)

分类:好词句 日期:2023-03-10 16:14人气:加载中...


《藤野先生》教案(精选19篇)《藤野先生》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体会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鲁迅先生“我以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本文抓隹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领会各组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启发兴趣,引入课文   今天学习鲁迅先生散文《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自散文集《朝桦夕拾》.. ......

《藤野先生》教案(精选19篇)

《藤野先生》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体会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鲁迅先生“我以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本文抓隹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领会各组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启发兴趣,引入课文 

  今天学习鲁迅先生散文《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自散文集《朝桦夕拾》。 

  《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请学生试解 

  《从百划园到三味书屋》是回忆儿童时期的生活。这一篇回忆青年时候东渡日本留学生活片断,写于一九二六年,写的是青年时候的事(一九○四年)。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照片和一九二六年在厦门大学任教的照片,使学生加深对“朝花夕拾”的理解。 

  这篇文章如作者自己说,“记忆中抄出来”的。 

  (二)检查质疑。 

  1.请同学预习。 

  2.这篇散文以什么为顺序记叙的?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不记叙的?以藤野先生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放在十九世纪初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写人、叙事, 把对藤野先生的深沉怀念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紧密交织在一起,写作手法很出色。 

  3.以藤野先生为记叙中心,全文可划分为几大部分?按地点来说,第一部分写哪里?第二部分?第三部分?(1)东京所见所感;(2)仙台学医生活;(3)离开仙台以后(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1至3自然段)。既然文章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为什么要写东京留学生的情况?“清国留学生”是怎样的情况呢?作者对此充满了怎样的感情。 

  1.朗读。 

  2.清国留学生腐败堕落,对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置若罔闻。 白天迷恋于观景看花,精心摆弄征民族压迫与封建统治的辫子;晚上醉心于学跳舞。 

  3.语言的感情色彩。“无非”:作者满怀寻找救国救民道理的希望,离开自己的国土, 但东京所见与 

  国内一样,他感到愤懑、厌恶。“油光可鉴”、“实在标致极了”:鉴,镜子、照、 借鉴。如“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要求学生找出“标致”的同义词,体会“实在”、“极”的作用。 

  4.对东京的失望,对新鲜环境的追求。文章从清国留学生的情况入笔,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为下文的展开在思想和结构上作了铺垫。 

  (四)讲读第部分(第4至第35自然段)。 

  1.第干部分是文章的主体,着重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可是又未立刻下笔, 而是先写赴仙台途中见闻和初至仙台的情况,这是为什么?(1)朗读第二部分中第4、5自然段。(2)“水户”的牢记表明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日暮里”照“本证”来说,原因不知。无可*的旁证,不能臆断,做学问要严谨。考证事物首先求“本证”, 本证最说明问题。凭空推断与寄寓的含义是两码事。(3)以仙台的受优待表现日本人民对中国留学生的友谊与关心。(以下文“爱国主义”对照)。(4)与主题不游离。由住宿不坏引出仙台医专教职员对他的关注,为藤野的出卖作铺垫。在层层铺垫之中表露出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2.在关心“我”的教职员中,最难忘的是“藤野先生”。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1)阅读第6节至第23节。(2)先看他的外貌,再说明抓住哪几件事来刻画他的思想性格。 (3)外形,用白措手法,鲁迅惯用的手法,几笔勾勒,显示特征。(4)事:回忆的几件事。 第一节课;看“我”的讲义;指导画图,询问脚事。(5)思想、性格、作风。正直的学者:纯朴,生活节俭;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对鲁迅热情关怀,不倦教侮, 待人诚恳,无民族偏见。在日本帝国主义恶浊空气泛滥的情况下,更突出藤野先生对中国人民的真诚友谊。 (6)重点朗读15自然段,“讲义的情节饱含着一位日本学者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平凡中见深情。一个“添改”两颗“心”,心心相通。对这样的老师,鲁迅怎不尊敬和感激呢?     3.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赤诚以待, 可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如何呢?作者满怀愤懑和内心的痛楚写下了这些片断。 

  第一件事:受侮辱(翻检、讽刺、流言)。 

  第二件事:受刺激(包围)。 

  (1)作者对受侮辱这件事发表了怎样的议论?表露了怎样的感情?(不是低能儿, 关键在“弱”) 

  反语、讽刺、揭露,一个热血沸腾很有抱负的青年怎么不愤慨?怎么承受得住这种耻辱?然而更使作用内心痛楚的事接连发生。这是一个怎样令人窒息、令人愤怒、难以言表的场面!影片里,中国人麻木落后,计堂上,受歧视、包围。民族自尊心受到践踏,热爱祖国的炽热感情如火山一样要喷射,而这种自尊心,这种热情化作深思,化作对生活道路的抉择,弃医从文了。这是生活道路上的转折点。(读注释③)“刺耳”,不是对声音的反映,而是心灵的痛楚。实际上是“刺心”。 

  (2)作者怎样写告别藤野先生的情景呢?着重写脸色, 进一步表现他对中国学生的深切关怀。这一部分写在仙台医专学医的经过,忆藤野对他的关怀、教育、 帮助和师生间的情谊,以及作者思想的重大变化。五、讲读第三部分(第36至第38自然段)这一部分叙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有两点值得注意: 

  1.作者怀念、敬爱先生,不仅因为先生尽心尽力教,更由于有一颗为中国学术的伟大之心,故“时时”记起,说明师生友谊不寻常。 

  2.叙述先生对自己的深远影响,巧妙地再现先生音容笑貌,把旧事与时事结合起来,表示继续战斗的决心,使这篇散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六、本文的写作特色: 

  1.选择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从外貌、语言、动作到精神品质,无不刻画入微,形神毕肖。从侧面烘托、映衬,形象突出。 

  2.各组材料(生活事件、世态人赙、历史材料、科学知识及现实斗争)如此丰富,如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是由于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 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是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放得开,收得拢,形散而神不散。 

  3.语言富有感情色彩。 

  七、作业: 

  1.朗读全文。读顺口,读正确。 

  2.书上依次划出表现作者爱国情感的句子与段落, 并分析它们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质朴 严谨 关怀 教诲 

  (东京 仙台 离开仙台) 

  寻求→失望→学医→弃医从文→继续战斗 

《藤野先生》教案 篇2

  课题:《藤野先生》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1、体会鲁迅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质。

  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对藤野先生外貌、语言、动作的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质;

  2、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体会深厚的师生感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法指导:在理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的几件事情的分析,理解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质。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原因的分析和文章语言的品析,体会鲁迅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了解时代背景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汉字

  绯(    )红    油光可jiàn (    )    芦荟(    )   畸(    )形  不逊(    )    诘(    )责    杳(    )无消息  yi(    )扬顿挫  深wù(    )痛疾  瞥(    )   发髻(    )   驿(    )站          

  樱(   )花   解剖(    )  颇(    )冷   芦荟(    )

  3、本文选自《         》,是一篇________性质的________(文体),我们还学过《                》,也出自这部作品集。

  4、文章记叙了“我”和藤野先生直接交往的事有哪几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仙台,“我”还遇到了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藤野先生的描写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描写,都用了哪些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助学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变换了几次地点?根据以上两点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的线索是怎样安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由朗读第一部分,标出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作者是抓住了怎样的主要特征,又是怎样来描写清国的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非”对表达句子有什么作用?文章这一部分并没有写到藤野先生,离题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绯红(fěi) 不逊(xùn)         b.瞥见(piē) 畸形(qí)

  c.诘责(jié) 诲(huǐ)           d.驿站(yì) 托辞(cí)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3.、选出词语或加点字的解释全对的一组(       )

  a 油光可鉴:镜子      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介意:放在心上

  b 不逊:谦逊          匿名:隐藏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c 深恶痛疾:痛恨      杳无消息:远得不见踪影   适值:正好遇到

  d 斗乱:飞腾杂乱      诘责:质问            顿挫: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4、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第二课时

  一、课堂助学

  1、请细心体会以下两个句子所蕴涵的情感:

  (1)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谁安稳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的6—23段,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首先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通过哪几件典型事例来写自己同藤野先生的交往的,这些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事    例 思 想 品 质

  1 

  2 

  3 

  4 

  3、学习24—31段,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件事促成了作者怎样的刺激并最终促使了作者作了怎样的极为重要的人生选择?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巩固练习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中加点副词的表达作用。

  1)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然睡安稳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改正。”回答文后问题:

  (1)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改为“同时也感到一种感激和不安”可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删去加了着重号的词语,语句不是更简洁吗?你的意见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部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实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起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得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①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②给俄国人当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选段记叙了促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两个重要事件,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两个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划线句中表述的因果推论是什么人的逻辑?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原文分析“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我的意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见变化”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见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①②处有两个冒号,前一个冒号的用法是:____________,后一个冒号的用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段中加点的“偏”“也”去掉后也能读通,你如何理解这两个词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一句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我”经历的事情和“弃医从文”的选择,对你有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一、课堂助学

  1、学习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与藤野先生告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这些话应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一面说自己并没有与藤野先生联系,似乎忘记了藤野先生,一面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那么作者是怎样来体现他的怀念之情?

  2、这篇回忆录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作者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径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课堂上看电影,这些事实和藤野有什么内在联系?鲁迅是用什么中心思想统摄全篇的?

  二、巩固练习: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中加点副词的表达作用。

  1)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2) 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2、读“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改正。”回答文后问题:

  (1)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改为“同时也感到一种感激和不安”可以吗?

  (2)删去加了着重号的词语,语句不是更简洁吗?你的意见如何?

  3、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7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所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作者怀念藤野先生有哪些具体的行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良心发现”是指:________;“增加勇气”是指______________;“正人君子”用了________修辞方法,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效果。

  3.结尾划横线句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选段中划波浪线的“小”和“大”,为什么这句话能概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句话能否改成“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但他的姓名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你知道作者时时记起藤野先生的理由吗?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藤野先生》教案 篇3

  课题:《藤野先生》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1、体会鲁迅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质。

  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对藤野先生外貌、语言、动作的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质;

  2、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体会深厚的师生感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法指导:在理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的几件事情的分析,理解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质。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原因的分析和文章语言的品析,体会鲁迅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了解时代背景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汉字

  绯(    )红    油光可jiàn (    )    芦荟(    )   畸(    )形  不逊(    )    诘(    )责    杳(    )无消息  yi(    )扬顿挫  深wù(    )痛疾  瞥(    )   发髻(    )   驿(    )站          

  樱(   )花   解剖(    )  颇(    )冷   芦荟(    )

  3、本文选自《         》,是一篇________性质的________(文体),我们还学过《                》,也出自这部作品集。

  4、文章记叙了“我”和藤野先生直接交往的事有哪几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仙台,“我”还遇到了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藤野先生的描写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描写,都用了哪些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助学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变换了几次地点?根据以上两点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的线索是怎样安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由朗读第一部分,标出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作者是抓住了怎样的主要特征,又是怎样来描写清国的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非”对表达句子有什么作用?文章这一部分并没有写到藤野先生,离题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绯红(fěi) 不逊(xùn)         b.瞥见(piē) 畸形(qí)

  c.诘责(jié) 诲(huǐ)           d.驿站(yì) 托辞(cí)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3.、选出词语或加点字的解释全对的一组(       )

  a 油光可鉴:镜子      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介意:放在心上

  b 不逊:谦逊          匿名:隐藏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c 深恶痛疾:痛恨      杳无消息:远得不见踪影   适值:正好遇到

  d 斗乱:飞腾杂乱      诘责:质问            顿挫: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4、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第二课时

  一、课堂助学

  1、请细心体会以下两个句子所蕴涵的情感:

  (1)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谁安稳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的6—23段,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首先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通过哪几件典型事例来写自己同藤野先生的交往的,这些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事    例 思 想 品 质

  1 

  2 

  3 

  4 

  3、学习24—31段,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件事促成了作者怎样的刺激并最终促使了作者作了怎样的极为重要的人生选择?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巩固练习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中加点副词的表达作用。

  1)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然睡安稳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改正。”回答文后问题:

  (1)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改为“同时也感到一种感激和不安”可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删去加了着重号的词语,语句不是更简洁吗?你的意见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部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实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起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得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①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②给俄国人当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选段记叙了促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两个重要事件,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两个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划线句中表述的因果推论是什么人的逻辑?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原文分析“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我的意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见变化”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见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①②处有两个冒号,前一个冒号的用法是:____________,后一个冒号的用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段中加点的“偏”“也”去掉后也能读通,你如何理解这两个词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一句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我”经历的事情和“弃医从文”的选择,对你有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一、课堂助学

  1、学习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与藤野先生告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这些话应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一面说自己并没有与藤野先生联系,似乎忘记了藤野先生,一面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那么作者是怎样来体现他的怀念之情?

  2、这篇回忆录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作者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径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课堂上看电影,这些事实和藤野有什么内在联系?鲁迅是用什么中心思想统摄全篇的?

  二、巩固练习: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中加点副词的表达作用。

  1)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2) 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2、读“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改正。”回答文后问题:

  (1)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改为“同时也感到一种感激和不安”可以吗?

  (2)删去加了着重号的词语,语句不是更简洁吗?你的意见如何?

  3、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7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所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作者怀念藤野先生有哪些具体的行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良心发现”是指:________;“增加勇气”是指______________;“正人君子”用了________修辞方法,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效果。

  3.结尾划横线句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选段中划波浪线的“小”和“大”,为什么这句话能概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句话能否改成“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但他的姓名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你知道作者时时记起藤野先生的理由吗?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藤野先生》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 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 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

  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2、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xx年夏末至19xx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得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1、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布置作业。 

  1  朗读这一中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二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二、请学生郎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3、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4、“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总结: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内容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三、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四、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藤野先生》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二、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一、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抓住物征写人的方法,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二、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三、充分运用课后的练习进行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教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辨清应掌握的字的形、音及词语的准确含义。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 

  2  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  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阅读课文可请学生范读或老师范读,大家边听边看边想,但一定要有情感。还可以用放课文录音磁带的方法进行。)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1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③大礼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6)发髻(j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3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1  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3  预习课文第二部分。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内容?概括各层层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一课时的)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  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  “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得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  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  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1  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结合课文注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作者这样做的原因:中国民众的愚味、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原因,充分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要点: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布置作业。 

  1  朗读这一中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二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二课时的) 

  二、请学生郎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  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  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4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总结: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内容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三、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  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  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四、布置作业。 

  1  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  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藤野先生》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一)体会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鲁迅先生“我以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本文抓隹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领会各组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启发兴趣,引入课文 

  今天学习鲁迅先生散文《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自散文集《朝桦夕拾》。 

  《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请学生试解 

  《从百划园到三味书屋》是回忆儿童时期的生活。这一篇回忆青年时候东渡日本留学生活片断,写于一九二六年,写的是青年时候的事(一九○四年)。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照片和一九二六年在厦门大学任教的照片,使学生加深对“朝花夕拾”的理解。 

  这篇文章如作者自己说,“记忆中抄出来”的。 

  (二)检查质疑。 

  1.请同学预习。 

  2.这篇散文以什么为顺序记叙的?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不记叙的?以藤野先生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放在十九世纪初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写人、叙事, 把对藤野先生的深沉怀念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紧密交织在一起,写作手法很出色。 

  3.以藤野先生为记叙中心,全文可划分为几大部分?按地点来说,第一部分写哪里?第二部分?第三部分?(1)东京所见所感;(2)仙台学医生活;(3)离开仙台以后(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1至3自然段)。既然文章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为什么要写东京留学生的情况?“清国留学生”是怎样的情况呢?作者对此充满了怎样的感情。 

  1.朗读。 

  2.清国留学生腐败堕落,对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置若罔闻。 白天迷恋于观景看花,精心摆弄征民族压迫与封建统治的辫子;晚上醉心于学跳舞。 

  3.语言的感情色彩。“无非”:作者满怀寻找救国救民道理的希望,离开自己的国土, 但东京所见与 

  国内一样,他感到愤懑、厌恶。“油光可鉴”、“实在标致极了”:鉴,镜子、照、 借鉴。如“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要求学生找出“标致”的同义词,体会“实在”、“极”的作用。 

  4.对东京的失望,对新鲜环境的追求。文章从清国留学生的情况入笔,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为下文的展开在思想和结构上作了铺垫。 

  (四)讲读第部分(第4至第35自然段)。 

  1.第干部分是文章的主体,着重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可是又未立刻下笔, 而是先写赴仙台途中见闻和初至仙台的情况,这是为什么?(1)朗读第二部分中第4、5自然段。(2)“水户”的牢记表明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日暮里”照“本证”来说,原因不知。无可*的旁证,不能臆断,做学问要严谨。考证事物首先求“本证”, 本证最说明问题。凭空推断与寄寓的含义是两码事。(3)以仙台的受优待表现日本人民对中国留学生的友谊与关心。(以下文“爱国主义”对照)。(4)与主题不游离。由住宿不坏引出仙台医专教职员对他的关注,为藤野的出卖作铺垫。在层层铺垫之中表露出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2.在关心“我”的教职员中,最难忘的是“藤野先生”。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1)阅读第6节至第23节。(2)先看他的外貌,再说明抓住哪几件事来刻画他的思想性格。 (3)外形,用白措手法,鲁迅惯用的手法,几笔勾勒,显示特征。(4)事:回忆的几件事。 第一节课;看“我”的讲义;指导画图,询问脚事。(5)思想、性格、作风。正直的学者:纯朴,生活节俭;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对鲁迅热情关怀,不倦教侮, 待人诚恳,无民族偏见。在日本帝国主义恶浊空气泛滥的情况下,更突出藤野先生对中国人民的真诚友谊。 (6)重点朗读15自然段,“讲义的情节饱含着一位日本学者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平凡中见深情。一个“添改”两颗“心”,心心相通。对这样的老师,鲁迅怎不尊敬和感激呢?     3.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赤诚以待, 可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如何呢?作者满怀愤懑和内心的痛楚写下了这些片断。 

  第一件事:受侮辱(翻检、讽刺、流言)。 

  第二件事:受刺激(包围)。 

  (1)作者对受侮辱这件事发表了怎样的议论?表露了怎样的感情?(不是低能儿, 关键在“弱”) 

  反语、讽刺、揭露,一个热血沸腾很有抱负的青年怎么不愤慨?怎么承受得住这种耻辱?然而更使作用内心痛楚的事接连发生。这是一个怎样令人窒息、令人愤怒、难以言表的场面!影片里,中国人麻木落后,计堂上,受歧视、包围。民族自尊心受到践踏,热爱祖国的炽热感情如火山一样要喷射,而这种自尊心,这种热情化作深思,化作对生活道路的抉择,弃医从文了。这是生活道路上的转折点。(读注释③)“刺耳”,不是对声音的反映,而是心灵的痛楚。实际上是“刺心”。 

  (2)作者怎样写告别藤野先生的情景呢?着重写脸色, 进一步表现他对中国学生的深切关怀。这一部分写在仙台医专学医的经过,忆藤野对他的关怀、教育、 帮助和师生间的情谊,以及作者思想的重大变化。五、讲读第三部分(第36至第38自然段)这一部分叙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有两点值得注意: 

  1.作者怀念、敬爱先生,不仅因为先生尽心尽力教,更由于有一颗为中国学术的伟大之心,故“时时”记起,说明师生友谊不寻常。 

  2.叙述先生对自己的深远影响,巧妙地再现先生音容笑貌,把旧事与时事结合起来,表示继续战斗的决心,使这篇散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六、本文的写作特色: 

  1.选择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从外貌、语言、动作到精神品质,无不刻画入微,形神毕肖。从侧面烘托、映衬,形象突出。 

  2.各组材料(生活事件、世态人赙、历史材料、科学知识及现实斗争)如此丰富,如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是由于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 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是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放得开,收得拢,形散而神不散。 

  3.语言富有感情色彩。 

  七、作业: 

  1.朗读全文。读顺口,读正确。 

  2.书上依次划出表现作者爱国情感的句子与段落, 并分析它们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质朴 严谨 关怀 教诲 

  (东京 仙台 离开仙台) 

  寻求→失望→学医→弃医从文→继续战斗 

《藤野先生》教案 篇7

  海南省海口市义龙中学   王绥辉教学目的 :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二、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一、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抓住物征写人的方法,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二、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三、充分运用课后的练习进行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二、初读课文,思考完成:1、划出文中生字词。2、给题目添加修饰词,感知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正直热诚)(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具有求实精神)(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3、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根据地点变化,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4、本文写了作者作者与藤野先生先生交往的哪四件事,从这四件事中,可以概括出藤野先生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三、阅读完毕,检查学生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教师进行归纳,提示要点。1、(1)绯(fēi)红:鲜红。(2)宛如:好像。(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③大礼后遗留下来的人民。(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6)陌(mò)生:不熟悉。(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6)发髻(j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2、(正直无私,真挚诚恳)(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学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具有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精神)(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3、(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4) 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4、 事  例思想品质1添改讲义认真负责,一丝不苟2纠正解剖图热情关心,严格要求3关心解剖实习正直无私,真挚诚恳4了解女人裹脚探索研究,实事求是写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四、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与写藤野先生的内存联系。本文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但课文中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完成:1、想一想,这些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语段都写了什么内容2、这些内容与写藤野先生的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3、这些内容对鲁迅先生有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1、课文除了写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四件事外,还写了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第一部分),日本“爱国青年”的挑衅,课堂上看电影,鲁迅弃医从文等事(第二部分)这些事从表面上,与写藤野先生没有直接联系,但实际上处处是写藤野先生(板书):清国留学生   交代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见到写藤野先生的缘由;有联系     日本“爱国青年”   反衬日本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社会背景)  弃医从文     写鲁迅与藤野先生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五、齐读第三部分课文,讨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1、在藤野先生诸多美好的品格中,作者认为哪一是他最为敬佩的感动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正直无私。从第37自然段中)2、对于这样一位使鲁迅敬佩和感激的老师,鲁迅怀念他吗?鲁迅有哪些具体的怀念行动呢?(1、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3、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良心发现”: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了触动;“正人君子”:那些为军阀政客等统治阶级服务而又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全句意思:决心以笔作武器,与反动御用文人所代表的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自由、民主、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六、讨论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含义1、在本文中,除了着重描写藤野先生、清国留学生、日本“爱国青年”外,还多处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经历,谁能说说都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哪些经历?(先在东京留学,后到仙台学医,最后离开仙台,弃医从文。)2、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种空虚、无聊的生活的感到憎恶、失望和不满。带到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失望和不满的感情。)3、鲁迅为什么要学医?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决心弃医从文?(“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深深地刺激了鲁迅。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愿望。“看电影事件”使作者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医治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4、这表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鲁迅的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这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板书:去仙台学医  寻求强国强民道路,强壮民族体质弃医从文  改变国民的精神、唤醒民众的斗争觉悟七、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1、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2、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八、揣摩语句含义,讨论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第一题: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二题:1、“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这是日本“爱国青年”带有民族偏见的逻辑,表达日本军国主义歧视弱国弱民的傲慢思想,这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愿望。2、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的痛恨。正是发现中国民众精神麻木,使鲁迅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这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3、瞥见了藤野先生的照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了触动;决心把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勇气和力量,以笔作武器,与反动御用文人所代表的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自由、民主、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

《藤野先生》教案 篇8

  《藤野先生》这部作品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的《藤野先生》阅读题及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藤野先生》阅读答案

  (一)

  1、作者为什么只记得“日幕里”和“水户”?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把日本职员的“操心”说是“好意难却”,联系下文看有什么作用?

  3、“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中的“大概”对表达意思有什么作用?

  4、⑤⑥两段表现出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

  5、从③至⑥段看,课文在写人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日幕”触发了作者忧国之情,印象深刻; “水户”是反清志士客死的地方。反映了作者爱国的思想感情。

  2、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铺垫。因为有了这段内容,藤野先生的真诚关心就表现得更突出了。

  3、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这是作者用恢谐的语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

  4、热情诚恳,求实精神。

  5、选取典型的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

  (二)

  1、选文中加横线的两个“他们”有不同的指代对象:

  ①“他们”指 。

  ②“他们”指 。

  2、用波浪线划出选文中议论性语句,试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3、选文中加着重号的“听得刺耳”、“无法可想”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请结合课文内容和鲁迅的生平经历,简述“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的含义。

  5、给选文拟一个小标题: 。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藤野先生阅读答案

  1、①“他们”指受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②“他们”指麻木的中同人。

  2、中同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 。作用:承上议论。反语。更能体现作者的满腔义愤。

  3、“听得刺耳”、“无法可想”,反映了作者思想受到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4、鲁迅原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看电影事件,使他认识到此路不通,便决定弃医从文,以唤醒国民的觉醒。(意思对即可)

  5、看电影事件。

《藤野先生》教案 篇9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藤野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线索,理解内容,把握主旨。  

  2、揣摩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理解内容与主旨。  

  教学难点  

  1、揣摩词句,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学字词,把握文章大意。  

  2、查询搜集古今中外尊师的故事和与尊师有关的名人名言。  

  教师:准备好有关教师给学生深刻影响的事例,如毛泽 东和 老 师徐特立 先生,海伦·凯勒与 沙利文 老师,福楼拜与莫泊桑等等,以丰富文章的内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理清文章的段落结构。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学习用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一、联系体会,激趣引读。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 蒙 老师 寿镜吾 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恩呢?  鲁迅 先生在日本又经历了怎样的屈辱,又怎样走上“弃医从文”的道路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值得尊敬的学者和良师。(板书课题与作者)  

  作者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选自《朝花夕拾》(即早上的花,在傍晚时拴起来,比喻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往事,到中年才写成文章。)  

  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xx年夏末至19xx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1926年3月18日,北洋段祺瑞执政府的卫队血腥屠杀爱国请愿学生,死47人,伤300多人,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就是其中的两个殉难者。鲁迅说“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北洋政府血腥镇压爱国者的当天下午,就下了通缉令,抨击过北洋政府及其首领的鲁迅,自然是被列入这个通缉名单的。后冯玉祥的国民军把段祺瑞赶下台,而奉军又攻进北京,赶走国民军。奉军进北京,骚扰百姓,奸淫掳掠,大肆逮捕和杀害进步人士。北京成了一个充满恐怖和令人窒息的地方。鲁迅遭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这年的七月,鲁迅接到厦门大学的任教聘请,8月离开北京去厦门。  

  本文是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写的。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  

  并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怀念、赞美)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可请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明确课文结构: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前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1、了解故事背景:作者在东京有哪些所见所感?  

  (作者在东京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思想腐朽、不学无术,整天不是逛公园、赏樱花,就是学跳舞。正在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对他们的这种思想行为十分厌恶,不愿与他们为伍。所以文章一开头就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又只好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样,自然地引出了仙台之行。)投影出示思考题:  

  (1)请标出这一段里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   

  (2)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是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   

  (3)从“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讨论明确: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这一部分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总结:这部分作者以辛辣的语言,嘲讽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揭示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为下文结识藤野先生埋下伏笔。  

  2、把握人物形象(感知作者情感1)  

  问题一: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文中作者关 于藤野 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生活俭仆。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医学教授。认真负责,治学严谨。热情诚恳,循循善诱。目睹印象——治学严谨;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过渡: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在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来刻画藤野先生?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问题二:学生阅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讨论明确: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和热心帮助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尊重科学,主动热诚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体贴入微、没有偏见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注重调查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问题三: 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学生讨论后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 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四、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第6—10段写一位新老师到班上上第一堂课时的情景。要求写出老师的外貌、神态、声调、语言、行动以及同学的反应,自己对老师的印象等。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品评重点句段,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强盛祖国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体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语言,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一、老师印象,激趣再读。  

  检查第一课时的学习效果和预习情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在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中选取了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作者是抓住藤的什么特征来进行描写的?

  二、合作探究,研读品析。  

  1、感知作者情感(爱国)  

  ①课文除了写作者 和藤野 先生交往的四件事外,还写了哪些事?这些事情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内在联系?(提示: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职员对他的“优待”,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课堂上看电影。)  

  ②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从东京到仙台六七百里,所见甚多,但文章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因为“日暮”两字触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所以印象深刻,几十年后还记得。至于“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 朱舜水 先生客死的地方,作者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此对“水户”铭记不忘。写这些事情,反映了 鲁迅 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起了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③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请体会一下:作者对这种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④两件事情(匿名信事件、看电影)给作者怎样的刺激?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⑤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变化之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   

  a.在东京: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仙台:触发忧国之情 ;  

  c.弃医从文:—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d.离开仙台: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怀念  

  ⑥学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好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两件事情以后,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具体解释请参看课文有关注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2、探究文章主题  

  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争论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①“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②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③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如下:   

  较倾向于第(1)种:“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 和藤野 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从全文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藤野的形象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你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你译出加入。”1936年鲁迅又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简介师生情)  

  三、品读提升,语言揣摩。  

  1935年日本要出《鲁迅全集》的时候,曾经问鲁迅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要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消息,由此可见作者对先生的怀念。  

  集体朗读结尾一句话,研讨其含义。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讨论明确:  

  (1)“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2)“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  

  (3)“增加勇气”是指作者在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时,一旦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时,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  

  (4)“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5)“深恶痛疾”是“最厌恶最痛恨”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四、课文总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五、作业布置  

  ①课外可选读 鲁迅 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或散文诗集《野草》让学生阅读。  

  板书设计: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和热心帮助   

  藤野先生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尊重科学,主动热诚       尊师、颂师、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体贴入微、没有偏见                           念师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注重调查  

  a.在东京: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仙台:触发忧国之情;                                            爱国  

  c.弃医从文:尊严受到侵犯,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藤野先生》教案 篇10

  导读要点:

  这篇文章也是叙事散文,在导读方法上有如《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其要点是:1 在学习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散文的阅读法;2 引导学生学习抓人物主要特征和事迹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导读内容及步骤:

  一、自检对本文重点字词掌握情况。

  1 给下列黑体的字注音:

  红 发 驿住 食宿颤的

  

  2 辨析下列各组加点的形近字,指出它们的区别的部位。

  二、阅读本文可采用《回忆我的母亲》一课的阅读方法,即抓住结构线索,理清全文脉络,对本文结构线索有三种说法,请同学们辨别一下哪种是对的。在对的后面打“√”号。

  (A)以藤野先生为线索

  (B)以鲁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

  (C)以鲁迅的爱国思想和尊师为线索

  【提示】(B)√

  三、结构线索明了之后,请按这条线索速读全文,划分段落,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出每段的段意。

  【提示】 全文可分四段:1 见藤野之前 2 与藤野相识和受到的教益 3 与藤野告别 4 对藤野的怀念

  四、细读第一段,研讨以下问题:

  1 从上面分段可以看出,这篇散文主要写的是鲁迅与藤野的交往,而第一段并没有涉及到这方面,那么,写这段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这段看起来好象脱离了“藤野先生”这一中心,但它并不是闲笔,全段重点写的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主因,也是下文所写的相识藤野、敬重藤野的一条隐线。

  2 开头两节通过“清国留学生”逛公园和学跳舞的丑恶现象,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表达这样感情的手法是什么?从书中划出表明手法的最鲜明的语句。

  【提示】 作者对“清国留学生”那种腐朽思想、糜烂生活表示极度厌恶。表达这种感情采用了讽刺手法。表明这种手法的字句有运用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宛如小姑娘的发髻”;运用描写:“油光可鉴”、“将脖子扭几扭”;运用反语:“实在标致极了”。

  3 在去仙台途中作者为什么对“日暮里”、“水户”的印象那样深?说明了什么?请同学联想、分析,然后简要口述。

  【提示】 “日暮里”可能含有“日暮途穷”之意(或理解含有其它含意皆可),从而作者联想到祖国的现实,内心为之忧虑。“水户”是具有民族气节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对其产生仰慕之情。所以,对上述都留有比较深刻的印象,总的来说,是反映作者的爱国思想。

  五、第二段着重写藤野先生,请同学边读边回答。在这段里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刻画藤野肖象?从几个方面写出藤野的高尚品质?要求同学快读快答,看谁反应快,头脑机敏。

  【提示】 作者抓住藤野的外貌特征进行肖象刻画:黑瘦、八字须、戴眼镜;挟着一叠书;声调缓慢有顿挫;旧外套(经常忘带领带)。写藤野高尚品质:生活俭朴,治学严谨,为人正直热忱,教学认真严格,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六、阅读第三段,边读边思考:在这段里,是哪两件事促使鲁迅不得不与藤野告别,反映了鲁迅和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快速回答。

  【提示】 是收到“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使正在探索救国之道的鲁迅受到大刺激,因而改变了学医救国的打算,不得不与藤野告别,从中充分反映了鲁迅爱国主义思想,也反映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深厚感情。

  七、同学交流、讨论第四段的三个自然段的段意,在讨论基础上做填空练习:

  1 说明没有给 的原因

  2 抒发对藤野的 ,以及对他的

  3 把怀念

《藤野先生》教案 篇11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张国生  

  教学目的:(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课文阅读。 

  教学难点 :课文思想的理解和主题的确定。 

  教学时数:3课时。  

  预习质疑  

  一,导入  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    打开自制教学软件《藤野先生》封面,在日本古筝曲《樱花》的伴奏下介绍: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师 ;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2,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藤野先生》的主题的理解是浅陋的,甚至是错误的,包括各种教辅资料和《教师用书》,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把半个多世纪的错误纠正过来。借此,还可培养同学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预习课文。      1,听课文录音,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2,给生字注音:驿站  教诲  瞥见  畸形  不逊  诘责  匿名  杳无消息  油光可鉴  烂熳  芦荟  挟着  芋梗  宛若  绯红  深恶痛疾  系住菜根 3,整体理解课文,填空:《藤野先生》选自《            》 ,体裁是           。 4,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本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1)在        ,表达对             的厌恶;  (2)在        ,回忆与             的交往;  (3)在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和       。 5,提出自己的疑问,特别是“无疑之疑”。  

  阅读课文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东京。 1.指名朗读,正音。欣赏樱花盛开的上野公园及富士山的图片。 2,“无非”是什么意思?表现作者什么感情?——只不过,表达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  3.理解作者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的艺术匠心: 提问: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抓住了“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为什么抓这个特点?——因为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 教师介绍当时关于辫子的知识: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投影以上文字),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投影以上文字)之说。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用一根筷子别住;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阿Q就是这样。  为此,鲁迅还写过一篇《头发的故事》(后附)。 “清国留学生” 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而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显示自己赞成“维新”。一旦维新失败,还可以把辫子放下来,表示自己是保皇派。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 教师评: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实际上是在画他们的灵魂。他以极简练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真是大师,大手笔! 4.理解作者语言修辞的艺术: “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比喻。有嘲讽意味。 如果有学生认为是夸张,则作如下说明:用此比喻,既表现了它的高,又表现出它的形状。若说是夸张,则夸张过分,夸张不当。因为夸张的修辞方法要求,既要明显地说大话,又不能夸大得不着边际。鲁迅先生就举过一个例子: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好的夸张;说“广州雪花大如席”,则夸张不当。 “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答案:“油光可鉴”是说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鉴”是什么意思?什么词性?鉴,原意是镜子,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照镜子。 小知识《“鉴”和“监”》(用电脑投影,也可作为“语文环境”写在黑板报上):   “监”,甲骨文写作“    ”,金文写作“    ”,像一个人在盛水的“皿”中照自己的影子,意思是“照镜子”,引申为“镜子”。后来有了铜镜,“监”又写成了“鉴”。  

  “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原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于讽刺,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将“成群结队”和“实在”删去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成群结队”表示“清国留学生”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实在”对“标致”起强调作用。删去后削弱了讽刺的力量。 “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答案:指了解许多无聊的事,也是讽刺说法。 5.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鲁迅为什么厌恶和嘲讽“清国留学生”?——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破家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忠君保皇,不学无术,所以鲁迅厌恶他们。 提供参读材料《自题小像》(见课本26页),印证以上观点: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将此诗译成白话诗(投影):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丘比特的神箭,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6.理解与题目和中心的关系: 这一段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答案:不离题。这一段有两个作用:第一是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第二个,学了后文才会知道。  

  二,阅读“过了一星期……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以下三个文段阅读题既可以作为课堂练习,也可以布置为课后作业 ): 1,概括这两个事例,写成小标题:——(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 2,文中的 “讲义” 有哪两个意思?——前者指讲课内容,后者指课堂笔记。 3,“我”为什么“很吃了一惊”?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因为看到藤野先生亲自给“我”这个外国学生改讲义。 4,“我”为什么“不安和感激”?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感激”的是藤野先生的热情关心。            5,把“都用红笔添改过了”的“添改”改为“修改”可以吗?——不可,“添改”比“修改”更费神。 6,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讲义是否偶一为之?请从文段中找出根据。——不是。有两处可证明:1,藤野先生要求每一星期送给他看一回;2,这样一直继续到藤野先生教完了他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7,填空:藤野先生给作者改讲义改得十分认真,其中  最能表现改得全面的词语是——“从头到末”;  说明改得细致的词语是 ——“不但……连……一一” ;  说明改得及时的词语是——“第二三天便还我”。 8,藤野先生添改讲义这件事表现了他什么思想品质?——认真负责。 9,“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既反映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             ,又反映了他对科学问题的                 。 10,投影图片:藤野先生为鲁迅改正的讲义。  

  三,独立阅读“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解释词语:  正值                        不逊                            

  匿名                        诘责                              2,“爱国青年”指的是                                                                    的青年。加引号表示                。      3,“爱国青年”写给鲁迅的匿名信的主要内容是                                                                                       。      4,“干事却又竭力运动”的“运动”在这里是         的意思。      5,对“中国是弱国……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的正确理解是                                                                  。 6,“影几片时事的片子”的“影”是    词,意思是        。

  7,“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的“中国人”指                  的中国人和                            的中国人。 8,“他们拍掌欢呼起来”的“他们”是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也似的喝彩”的“他们”是                            。 9,“呜呼,无法可想”是对                        无可奈何的慨叹。“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                                        。 10,“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                           。概括地说,“变化”的原因是                                                    。          11,这个文段既表现了日本“爱国青年”              、                    的思想和对中国人的         ,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             精神。       四,独立阅读课文结尾两个自然段(可布置为作业 ):      1,第一段中,热情赞颂和高度评价藤野先生的语句是                                       和                                     。 2,“小而言之”意思是                            。 3,结尾一段,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有三:

  [1] [2] [3] 下一页  

《藤野先生》教案 篇12

  【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粗字注音:

  芦 huì________  nì________名  托 cí________

  红_________  不________  责________

  2、写出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恰切解释。

  ① 除下帽来,油光可____________。

  ② 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____________。

  ③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一段落已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几部时事的片子。____________

  ⑥ 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揣摩所填词语的意味:

  ①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____________,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____________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大概是____________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____________似的喝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当想偷懒时,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联系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假设藤野先生说出抑扬顿挫的话,可能会说什么呢?试写一下(3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5、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选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____________,表达出作者____________的情感。“这样”指代____________,这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这儿的“确”和“但”在语气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实在标致极了。”“标致”你怎么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认为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第十一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

  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

  乡里实在派不出人来,后来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课。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村民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带着各家的孩子去送这位代课教师。

  谁知,无法预料的情形发生了──那天,在代课教师含泪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她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古诗: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

  那背诵的声音久久回荡,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明白:那是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

  代课教师的脚步凝滞了。她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她成了第十一位老师。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

  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女教师患病被送往北京治疗的期间。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行。

  我终究没能见到这位乡村女教师。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校时,已有一位男教师来接她的班。新来的教师对我说:她患了绝症,从北京回来的只是她的骨灰。我看到她的骨灰装在一个红色的木匣里,上面没有照片。

  临行时,这位男教师还告诉我,这所学校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无论以后谁来接班,永远都是第十一位。这是所有能在这里工作的教师的光荣,他说。还有就是这所小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他没有立即告诉我,当时他只是微笑着对我说:明天早晨,你就会知道。

  第二天,我早早从距小学校几里远的乡招待所起来,刚刚爬到院墙外那座高高的山坡,就远远地听到白居易那首熟悉的诗句: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

  我想起,今天是新生开学的第一课。

  10、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心寒”一词与文中哪句话照应?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无法预料的情形”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改成问句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代课老师的脚步凝滞了,为什么?她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描写女教师骨灰时,为什么强调“上面没有照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这所小学“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你如何理解“第十一位”这个题目的含义?

  【写作】

  18、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恩师。在鲁迅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时候,是藤野先生给了他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恩师难忘。在你近八年的求学生涯中,有没有令你感念的恩师呢?在班里和同学交流一下。

  【参考答案】

  〖积累与运用〗

  1、荟 匿 辞 fēi xùn jié

  2、① 照

  ② 即“模糊”,这里指马虎、不讲究。

  ③ 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④ 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⑤ 这里是动词,放映。

  ⑥ 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3、① 油光可鉴 标致

  刻画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用反语表明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和嘲讽。

  ② 物以希为贵 

  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的关照,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希为贵”,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自尊心。

  ③ 酒醉 “酒醉”是形容人处于高度兴奋、迷狂以致难以自已的状态。这里说的是国人“闲看”枪毙犯人时的表现。看客们不但对自己受剥削受压迫麻木不仁,而且对他人受残害而抱围观、鉴赏、兴奋不已甚至幸灾乐祸的态度。作者对黑暗政治的压迫下和落后封闭的文化熏染下的国民的劣根性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4、略(答案能联系课文内容,模仿藤野先生口吻,说些鼓舞鲁迅奋进的话语即可)

  〖阅读〗

  (一)

  5、主要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6、只不过 对东京的失望 “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丑行

  这一句领起前两段内容,写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反感,为下文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了伏笔。

  7、“确”表示肯定花的漂亮;“但”表转折,花虽然漂亮,可是人却是丑陋的,令人作呕。

  8、“标致”本义是妩媚动人,多用在女性身上。此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是反语。

  9、作者在这一部分写了在东京的所见,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促使先生对东京失望,为下文离开东京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作了铺垫。或者说这一部分写清国留学生学跳舞、赏樱花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答对大意即可)

  (二)

  10、主要讲述了一个偏远贫穷的小山村始终没有教师肯留下,一位代课的女大学生为了小山村的孩子们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成了永远的第十一位。

  11、“因为各方面条件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开头写“走”与后文女教师的“留”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出女教师精神的可贵。

  12、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上,背诵女教师第一节课教他们的古诗,以此来挽留女教师。

  13、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呢?

  14、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以及身为教师的神圣使命感使代课教师脚步停住了。她选择了留下,并且一留就是二十年。

  15、说明女教师为小山村的孩子们奉献了一切,而自己却一贫如洗,连一张照片都没有。

  16、新生开学第一课,在小山坡上学生们背诵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作为开学典礼,以示对女教师的纪念。

  17、“第十一位”浓缩了这个感人故事的精髓,具有更强烈的震撼力。同时,用数字为题,题目新颖,耐人寻味。

  〖作文〗

  18、提示:学生可以口头作文也可以书面作文,可选取老师的典型事例,学习《藤野先生》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也可以记某个比较难忘的片断,等等。尽由他们自己发挥。

《藤野先生》教案 篇13

  【教学目的】

  1、体会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鲁迅先生“我以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习本文抓隹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领会各组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启发兴趣,引入课文

  今天学习鲁迅先生散文《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请学生试解。

  《从百划园到三味书屋》是回忆儿童时期的生活。这一篇回忆青年时候东渡日本留学生活片断,写于一九二六年,写的是青年时候的事(一九○四年)。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照片和一九二六年在厦门大学任教的照片,使学生加深对“朝花夕拾”的理解。

  这篇文章如作者自己说,“记忆中抄出来”的。

  二、检查质疑

  1、请同学预习。

  2、这篇散文以什么为顺序记叙的?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不记叙的?以藤野先生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放在十九世纪初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写人、叙事, 把对藤野先生的深沉怀念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紧密交织在一起,写作手法很出色。

  3、以藤野先生为记叙中心,全文可划分为几大部分?按地点来说,第一部分写哪里?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1至3自然段)

  既然文章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为什么要写东京留学生的情况?“清国留学生”是怎样的情况呢?作者对此充满了怎样的感情。

  1、朗读。

  2、清国留学生腐败堕落,对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置若罔闻。 白天迷恋于观景看花,精心摆弄征民族压迫与封建统治的辫子;晚上醉心于学跳舞。

  3、语言的感情色彩:

  “无非”,作者满怀寻找救国救民道理的希望,离开自己的国土, 但东京所见与国内一样,他感到愤懑、厌恶。“油光可鉴”、“实在标致极了”:鉴,镜子、照、借鉴。如“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要求学生找出“标致”的同义词,体会“实在”、“极”的作用。

  4、对东京的失望,对新鲜环境的追求。文章从清国留学生的情况入笔,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为下文的展开在思想和结构上作了铺垫。

  四、讲读第二部分(第4至第35自然段)

  1、第干部分是文章的主体,着重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可是又未立刻下笔, 而是先写赴仙台途中见闻和初至仙台的情况,这是为什么?

  ⑴ 朗读第二部分中第4、5自然段。

  ⑵ “水户”的牢记表明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日暮里”照“本证”来说,原因不知。无可靠的旁证,不能臆断,做学问要严谨。考证事物首先求“本证”,本证最说明问题。凭空推断与寄寓的含义是两码事。

  ⑶ 以仙台的受优待表现日本人民对中国留学生的友谊与关心。(以下文“爱国主义”对照)。

  ⑷ 与主题不游离。由住宿不坏引出仙台医专教职员对他的关注,为藤野的出卖作铺垫。在层层铺垫之中表露出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2、在关心“我”的教职员中,最难忘的是“藤野先生”。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⑴ 阅读第6节至第23节。

  ⑵ 先看他的外貌,再说明抓住哪几件事来刻画他的思想性格。

  ⑶ 外形,用白措手法,鲁迅惯用的手法,几笔勾勒,显示特征。

  ⑷ 事:回忆的几件事。第一节课;看“我”的讲义;指导画图,询问脚事。

  ⑸ 思想、性格、作风:

  正直的学者:纯朴,生活节俭;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对鲁迅热情关怀,不倦教侮,待人诚恳,无民族偏见。在日本帝国主义恶浊空气泛滥的情况下,更突出藤野先生对中国人民的真诚友谊。

  ⑹ 重点朗读15自然段,“讲义的情节饱含着一位日本学者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平凡中见深情。一个“添改”两颗“心”,心心相通。对这样的老师,鲁迅怎不尊敬和感激呢?

  3、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赤诚以待,可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如何呢?作者满怀愤懑和内心的痛楚写下了这些片断:

  第一件事:受侮辱(翻检、讽刺、流言)。

  第二件事:受刺激(包围)。

  ⑴ 作者对受侮辱这件事发表了怎样的议论?表露了怎样的感情?

  (不是低能儿, 关键在“弱”)

  反语、讽刺、揭露,一个热血沸腾很有抱负的青年怎么不愤慨?怎么承受得住这种耻辱?然而更使作用内心痛楚的事接连发生。这是一个怎样令人窒息、令人愤怒、难以言表的场面!影片里,中国人麻木落后,计堂上,受歧视、包围。民族自尊心受到践踏,热爱祖国的炽热感情如火山一样要喷射,而这种自尊心,这种热情化作深思,化作对生活道路的抉择,弃医从文了。这是生活道路上的转折点。(读注释③)“刺耳”,不是对声音的反映,而是心灵的痛楚。实际上是“刺心”。

  ⑵ 作者怎样写告别藤野先生的情景呢?着重写脸色,进一步表现他对中国学生的深切关怀。这一部分写在仙台医专学医的经过,忆藤野对他的关怀、教育、 帮助和师生间的情谊,以及作者思想的重大变化。

  五、讲读第三部分(第36至第38自然段)

  这一部分叙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有两点值得注意:

  1、作者怀念、敬爱先生,不仅因为先生尽心尽力教,更由于有一颗为中国学术的伟大之心,故“时时”记起,说明师生友谊不寻常。

  2、叙述先生对自己的深远影响,巧妙地再现先生音容笑貌,把旧事与时事结合起来,表示继续战斗的决心,使这篇散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六、本文的写作特色

  1、选择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从外貌、语言、动作到精神品质,无不刻画入微,形神毕肖。从侧面烘托、映衬,形象突出。

  2、各组材料(生活事件、世态人赙、历史材料、科学知识及现实斗争)如此丰富,如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是由于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

  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是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放得开,收得拢,形散而神不散。

  3、语言富有感情色彩。

  七、作业

  1、朗读全文。读顺口,读正确。

  2、书上依次划出表现作者爱国情感的句子与段落,并分析它们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藤野先生》教案 篇14

  教学设想

  在学习时,要注意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体会

  文章中浓厚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脉络分明、记叙有序的写作特点。在教学上,要引导学生

  多朗读,多感悟,多讨论。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周星期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背诵《赠从弟》

  二、释题及写作背景

  1.学生速读课文注释①,了解文章的出处及藤野先生。

  2.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

  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

  中国人看日本人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

  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作此文时,正当“三•

  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

  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

  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

  要求:1.标注出难字难词。

  2.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学生默读后,讨论明确:

  1.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绯(fēi)红:鲜红。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瞥(pīe)见:很快地看一下。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

  人民。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2.文章变换的地点有三个:(1)“我”在东京;(2)“我”在仙台;(3)“我”离开仙台后。

  3.全文共有38段,划分时可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

  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

  我的激励与鼓舞。

  第二课时 (第一周星期四)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内容。

  2.思考:(1)请标出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

  (2)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是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

  (3)从“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此处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

  学生思考后明确: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

  的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

  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

  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

  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

  留学生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

  “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

  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这一部分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

  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第三课时 (第一周星期四)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的内容,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内容较多,请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思考: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讨论后明确: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第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和相处的故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第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第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2.提问: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

  什么?

  明确:“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土客

  死的地方。这两处作者牢记不忘,表现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3.提问: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4.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

  (1)大概物以稀为贵罢。

  (2)我在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3)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请体会一下:作者对这种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明确: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

  心。

  5.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第6—-23段:

  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的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人物品质的特

  点,让学生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如果前一环节(即填空)解决得比较好,则此

  处只要稍做归纳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6.学生阅读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要求学生思考:这一层次中写了几件事情?

  明确:写了两件事情,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

  7.指名学生分别复述这两件事的基本内容。

  思考:这两件事情给作者怎样的刺激?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

  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

  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

  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

  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

  的决心。

  可以引导学生诵读文章第31段,进一步体会作者所受到的刺激。

  8.教师补充讲述,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精神。

  具体解释请参看课文有关注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国民众的

  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

  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9.阅读第32—35段。引导学生想像作者与藤野先生分别时的情景。

  第四课时(第一周星期五)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齐声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2.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有怕

  敢写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对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

  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

  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3.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学生讨论后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

  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

  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

  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四、综合评价

  1.学生迅速默读全文,思考: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

  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

  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2.总体认识藤野先生的主要特征:

  要求学生再次结合课文第6—23段进行分析概括。总体性格请参看前面的分析。

  3.再次感受藤野先生的主要事迹。

  可以引导学生精读藤野先生事迹中的某一个片段,深入理解。如精读“订正讲义”一事,教

  师可以引导性地提出以下问题:①“大约是星期六”和“第二三天便还我’’当中交代了时

  间,有什么作用?②鲁迅看了订正后的讲义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③冒号后并举

  的学科名有什么用意?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培养学生推敲词句内涵的能力,领会词语或者句子中所蕴涵的深

  刻意义。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强求一致,只要合理即可,主要把握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答

  案是否合理。

  五、课文学习总结

  这篇文章虽然主要是歌颂藤野先生,怀念藤野先生,但字字句句都倾诉着鲁迅先生爱国的心

  声,处处散发出鲁迅先生强烈的无法抑制的爱国激情。全文组织严密,脉络分明,选用了典

  型事例,运用了白描、对比、映衬等方法刻画人物,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六、布置作业 

  课后记:学生对课文的独立理解还不够透彻,主要是对历史和背景的不了解,人物的刻划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自主力好!要发扬。

《藤野先生》教案 篇15

  沧州第五中学 王凯梅

  一、说教材

  (一)对课文的理解: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写此文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叙事能与抒情有机结合,能抓住主要特征写人。

  2、  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培养默读的技能。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拓展视野,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脉络。

  3、  情感与价值目标: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其中把握内容和主题,学习记叙文中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感受藤野形象是学习重点。

  对鲁迅弃医从文的行为的理解把握鲁迅思想成长的脉络是教学难点 。

  二、                说教法学法。

  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迅和文中鲁迅的时代处境,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采用资料搜集法、交流讨论法,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拓深文章的内容。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辨色彩,要让学生。所以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仿写法等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整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大理念,特别是融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来,大容量,课堂建构的高、精、深也成了一种趋向。因此我采取了拓展迁移式、质疑深入式、比较赏析式的教学思路,安排了三课时分层推进。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掌握字词、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的写作线索之一——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1、  听读课文圈点出需要积累的词语,解决生字词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请学生根据提前从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资料,从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文学贡献三个方面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每组派一个代表选择一个方面谈谈对鲁迅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爱国思想,理解鲁迅留学日本是为了寻求救国之路。

  3、  让学生默读全文,圈点出文章变换的几个地点,层次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划分文章的段落,将课件中的空缺处填写完整: 

  (1)在        ,表达对             的厌恶; 

  (2)在        ,回忆与             的交往; 

  (3)在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和       。 

  在资料交流讨论环节中,可以培养学生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通过圈点整体感知文章结构,从而明确全文是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第二课时,安排了拓展延伸——质疑创造——比较赏析的教学环节。利用文章多层面的内容,通过拓展延伸,把握对文章感情线索——鲁迅的爱国之情的理解,并在拓展延伸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与质量,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的发展,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让课内教学走向课外,同时能提高学生的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导入  :打开自制教学软件《藤野先生》封面,在乐曲的伴奏下介绍参读材料。

  此诗译成白话诗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丘比特的神箭,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导入  环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鲁迅爱国之情的钦佩感慨,营造一种激昂的课堂教学气氛。

  (二)拓展延伸

  1.读: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圈点出描写“清国留学生”外貌的词语,标注出他们在日本东京做的事情是什么。

  2. 说:教师利用课件介绍我国的“辫子文化”,让学生迅速默读一篇文章——鲁迅《头发的故事》(节选),然后讨论“清国留学生”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

  补充课外阅读资料,拓宽阅读视野培养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独立理解这些“清国留学生”的本质是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理念。

  同时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到鲁迅白描手法刻画灵魂的高超艺术功力,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与其说是写外貌,不如说是画灵魂——他以简洁而又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之效。使学生的艺术认识能力有所提高。让学生感受到鲁迅抱有满腔的爱国热情。

  3.说:老师提出话题:"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言。

  例如: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不会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不会厌恶“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就不会对东京充满失望之情,就不会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就不会弃医从文……

  这一个话题可以激活学生所有的思维,设置了一座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对话的桥梁,在这种逆向分析中,学生独立自主的了解了行文的严谨结构,加深了对作品主题的深入理解,体会到作品的感情线索是鲁迅的爱国之情。

  (三)质疑创造

  1.速读全文,参照参考资料填表说明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序号       

  事例

  思想品质

  1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2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4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2.质疑:

  让学生讨论:这个答案正确吗?学生先是认为正确。我提供下列名言,启发他们质疑: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陆九渊:“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然后启发指导质疑,鼓励创造:(1)典型事例是四个吗?(2)藤野先生的品质仅仅是“认真负责”、“严格要求”之类吗?(3)藤野先生是否对每个学生都如此“认真负责”?(4)仅仅说说藤野先生“不怀民族偏见”准确吗?

  通过阅读参读材料二——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上海华东师大教授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3章《离乡者的悲哀》(节选)以及参读材料之三——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可以得出结论了——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这,是比“认真负责”之类更难能可贵、也更使鲁迅感激和终生怀念的品质。“认真负责”之类,失之肤浅。因此,方才的表格应改成

  序号       

  事例

  思想品质

  浅层的

  深层的

  1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

  2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4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5

  惜别

  友好与尊重

  新课程标准第一句话就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 这要求语文教学也要把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而创造,往往始于一个“疑”字。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质疑和创造。完成学习本文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感受藤野形象的学习重点。

  (四)比较赏析: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从两个角度比较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

  1.    藤野先生与其他关心鲁迅先生的教职员的比较。正衬藤野先生的品质。这些人关心鲁迅,只是“物以稀为贵”,不是尊重。

  2.    藤野先生与“爱国青年”的比较。反衬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

  在比较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离开仙台的原因——因为爱国的热情,所以鲁迅要寻求别样的道路来改变国民的精神面貌。

  这个教学环节是利用文章多层面的对比,通过反复的比较赏析,把握文章特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完成教学难点 ——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行为把握鲁迅思想成长的脉络

  (五)总结归纳:本文以作者与的交往叙事线索,以作者的爱国之情为感情线索,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

  第三课时:分析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的语言,感受鲁迅的爱国之情。

  齐声朗读文章的第三部分,感受作者对的赞颂和思念之情

  藤野先生

  在东京

  失望厌恶

  板书设计 :

  在仙台

  思想改变

  回国后

  思念感激

  附录:参阅材料一我国的“辫子文化”: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用一根筷子别住;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阿Q就是这样。

  《头发的故事》(节选):——鲁迅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

  ……

  “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

  “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

  参阅材料二《离乡者的悲哀》(节选)

  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上海华东师大教授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3章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你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视和轻蔑中间,请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

  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学生,偏偏又是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近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的。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一面是日本人的轻蔑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以免见的了,但是,日本人那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仙台报纸上的辱骂中国人的言论,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他学习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词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这样傲慢,鲁迅初到仙台,就有教员热心地张罗食住,任课的教授当中,更有藤野严九郎那样满怀善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学中,也有好几位不满意那些傲慢者的粗暴,特别站出来替鲁迅辩护。但是,尽管如此,这些事情仍然给鲁迅非常强烈的刺激……

  参阅材料三

  《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先生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藤野先生》教案 篇16

  教学设想

  在学习时,要注意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体会文章中浓厚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脉络分明、记叙有序的写作特点。在教学上,要引导学生多朗读,多感悟,多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二、释题及写作背景

  1.学生速读课文注释①,了解文章的出处及藤野先生。

  2.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人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作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

  要求:1.标注出难字难词。

  2.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学生默读后,讨论明确:

  1.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绯(fēi)红:鲜红。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瞥(pīe)见:很快地看一下。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2.文章变换的地点有三个:(1)“我”在东京;(2)“我”在仙台;(3)“我”离开仙台后。

  3.全文共有38段,划分时可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内容。

  2.思考:(1)请标出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

  (2)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是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

  (3)从“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学生思考后明确: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这一部分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的内容,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内容较多,请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思考: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讨论后明确: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第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和相处的故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第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第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2.提问: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明确:“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土客死的地方。这两处作者牢记不忘,表现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3.提问: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4.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

  (1)大概物以稀为贵罢。

  (2)我在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3)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请体会一下:作者对这种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明确: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5.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第6—-23段:

  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的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人物品质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如果前一环节(即填空)解决得比较好,则此处只要稍做归纳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6.学生阅读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要求学生思考:这一层次中写了几件事情?

  明确:写了两件事情,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

  7.指名学生分别复述这两件事的基本内容。

  思考:这两件事情给作者怎样的刺激?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可以引导学生诵读文章第31段,进一步体会作者所受到的刺激。

  8.教师补充讲述,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精神。

  具体解释请参看课文有关注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9.阅读第32—35段。引导学生想像作者与藤野先生分别时的情景。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齐声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2.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有怕敢写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对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3.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学生讨论后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四、综合评价

  1.学生迅速默读全文,思考: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2.总体认识藤野先生的主要特征:

  要求学生再次结合课文第6—23段进行分析概括。总体性格请参看前面的分析。

  3.再次感受藤野先生的主要事迹。

  可以引导学生精读藤野先生事迹中的某一个片段,深入理解。如精读“订正讲义”一事,教师可以引导性地提出以下问题:①“大约是星期六”和“第二三天便还我’’当中交代了时间,有什么作用?②鲁迅看了订正后的讲义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③冒号后并举的学科名有什么用意?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培养学生推敲词句内涵的能力,领会词语或者句子中所蕴涵的深刻意义。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强求一致,只要合理即可,主要把握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答案是否合理。

  五、课文学习总结

  这篇文章虽然主要是歌颂藤野先生,怀念藤野先生,但字字句句都倾诉着鲁迅先生爱国的心声,处处散发出鲁迅先生强烈的无法抑制的爱国激情。全文组织严密,脉络分明,选用了典型事例,运用了白描、对比、映衬等方法刻画人物,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六、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藤野先生》教案 篇17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高耸(sǒng) 绯红(fēi) 驿站(shì)           b、烂漫(màn) 模胡(muó) 顿挫(cuò)           c、芦荟(huì) 匿名(mì) 深恶痛疾(wù)           d、诘责(jié) 教诲(huǐ) 畸形(jī)

  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⑴ 宛如(  )

  ⑵ 解散(  )

  ⑶ 倘若(  )

  ⑷ 芋梗(  )

  ⑸ 解剖(  )

  ⑹ 不逊(  )

  ⑺ 油光可鉴(  )

  ⑻ 凄然(  )

  ⑼ 霉菌(  )

  ⑽ 瞥见(  )

  3、找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喝彩 发髻 为难 拆开

  b、抑扬 慌话 叹息 叮嘱

  c、疑惑 偷懒 拖辞 掌故

  d、介意 泄漏 为难 操心

  4、在横线上解释划线字:

  ⑴ 油光可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不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匿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诘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深恶痛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下面句子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写在( )内。

  ⑴ 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

  (a、拟人 b、比喻 c、夸张)

  ⑵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

  (a、夸张 b、拟人 c、比喻)

  ⑶ 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a、比喻 b、夸张 c、反语)

  6、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主语、谓语,用“||”线隔开,指出宾语,用“ ”表示:

  ⑴ 仙台是一个市镇。

  ⑵ 同志们亲手纺的线织的布做成衣服。

  ⑶ 我们边区军民热烈响应毛主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

  ⑷ 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

  ⑸ 我从此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

  ⑹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

  ⑺ 我只留两个箱子。

  ⑻ 起初生过纺车气的人也对纺车发生了感情。

  ⑼ 人们对一身灰布制服,一件本色的粗毛线衣都很有感情。

  ⑽ 纺车跟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一样,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

  二、阅读

  (一)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下文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也”是承什么而说的?“无非”是什么意思?“这样”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主要是写( )

  a、东京樱花烂漫的景象

  b、我与“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

  c、我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反感。

  d、我对东京的失望情绪。

  (二)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 也无怪他们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中作者写道:“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作者觉得“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a、叫声特别响,使人听了很不舒服。

  b、叫声违反了课堂纪律,影响了听课。

  c、是日本学生发出的叫声,而作者是中国人。

  d、日本青年的叫声极大地刺伤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4、第三段中作者写道:“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时那地”是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意见却变化了”指作者的什么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句话概括选文内容准确的是( )

  a、作者对日本“爱国青年”的反感。

  b、日本“爱国青年”的军国主义思想。

  c、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d、电影演的是日本枪毙中国人。

  (三)

  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场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 抑扬顿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深恶痛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课文的内容,指出文中词语的含义。

  ⑴ 似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良心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增加勇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继续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c

  2、⑴ 宛(wǎn)

  ⑵ 散(sǎn)

  ⑶ 倘(tǎng)

  ⑷ 芋(yù)

  ⑸ 剖(pōu)

  ⑹ 逊(xùn)

  ⑺ 鉴(jiàn)

  ⑻ 凄(qī)

  ⑼ 菌(jūn)

  ⑽ 瞥(piē)

  3、d

  4、⑴ 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用,“当镜子照”。

  ⑵ 逊,谦逊。

  ⑶ 匿,隐藏。

  ⑷ 诘,质问。

  ⑸ 恶,厌恶。

  5、⑴ b

  ⑵ a、c

  ⑶ c

  6、⑴ 仙台||是一个市镇。

  ⑵ 同志们亲手纺的线织的布||做成衣服。

  ⑶ 我们边区军民||热烈响应毛主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

  ⑷ 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

  ⑸ 我||从此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

  ⑹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

  ⑺ 我||只留两个箱子。

  ⑻ 起初生过纺车气的人||也对纺车发生了感情。

  ⑼ 人们||对一身灰布制服,一件本色的粗毛线衣都很有感情。

  ⑽ 纺车||跟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一样,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

  二、阅读

  (一)

  1、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并引起下文对清国留学生丑态的描写。

  2、南京水师学堂。只不过,清国留学生的种种行为。

  3、d

  (二)

  1、⑴ 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⑵ 日本所谓的“爱国青年”。

  ⑶ 闲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

  2、表达了作者对帝国主义者和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日本“爱国青年”把中国人看作低能儿的极为愤慨的感情。

  3、d

  4、“那时”指看电影以后,“那地”指在仙台,“意见却变化了”指决定弃医从文。

  5、c

  (三)

  1、⑴ 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⑵ 深深的厌恶和痛恨。

  2、⑴ 表明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强烈的表现 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⑵ 爱国思想、斗争精神受到触动。

  ⑶ 作者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的迫害,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和中国的希望,增加 斗争的勇气。

  ⑷ 作者受藤野先生的鼓舞,有了斗争的勇气,继续写些同反动文人战斗的檄文。

  3、怀念藤野先生,增加了战斗的力量。

《藤野先生》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按照地点的转换概括作者回忆的事件;知道回忆性散文形散特点;

  2、默读课文,说出本文的线索,知道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读课文,概括事件。

  教学难点:结合本文,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说些前置,引入新课:

  在所教你之师中,哪位老师给你的印象最深,概括说出你们交往中难忘的几件事。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明确,怎样把这几件事联系起来,写成回忆性文章呢?我们看看文学泰斗鲁迅先生是怎样写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的。(板书课题、作者、回忆性散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积累文学常识

  1、齐读学习目标,教师板书形散神聚

  2、积累文学常识:

  学生分享交流课前的前置作业一:搜集整理鲁迅的资料和《朝花夕拾》,以及以前学过的鲁迅的回忆性散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结构,理顺序,知“形散”:

  1、检查前置作业(幻灯片:生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挟持 绯红 畸形 不逊 匿名 诘责 教诲 喝彩 模糊 从深恶痛疾 杳无音信

  Ying花 wan如 zhang故 wu呼 qi然 托ci 落di 标zhi lan漫 油光可jian yi扬顿挫

  2、小组合作学习:组内朗读课文,并做好点评。

  点评:每人读一段,读准字音吗,声音洪亮,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韵味。

  3、独立学习:速读思考,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分段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采用批注形式完成。

  学生汇报:第一部分(1-3):东京见闻,交代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第二部分(4-35):写在仙台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第三部分(36-38):离开仙台,叙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4、教师小结:本文空间和时间跨度很大,是按照地点的转移进行记叙的,你在写作上收到什么启示?学生汇报,教师明确:按地点的转移叙述不同事件,作者取材广泛,不收时间空间的限制,体现了散文的“形散”。

  四、跳读课文,理线索,概括事件,知神不散

  1、合作探究: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跳读课文,概括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2、各组展示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进行补充质疑。

  {见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与藤野先生{相识:往仙台、初到仙台

  {相处:添改讲义、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问裹脚、匿名信事件、电影事件{告别:惜别

  {怀念藤野先生。

  3、根据对事件的概括,说说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学生汇报:和藤野先生的交往

  4、本文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怎样的情感

  学生汇报:对藤野先生的深沉的怀念之情。

  教师明确:围绕和藤野先生交往这条线索叙述事件,体现了作者藤野先生深沉的怀念

  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这就体现了散文的“神不散特点。

  5、对你的写作有何启发?学生自由汇报。

  五、写法总结:

  总结本文的形散神聚特点:地点转换安排结构,时间为线索叙述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

  六、写作提升:列提纲:

  仿照本文的形散神聚特点列提纲: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结构?

  回忆与老师交往的哪几件事,表达什么情感。

《藤野先生》教案 篇19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并介绍与本文有关的内容

  1.导人新课。

  2.介绍作者留学日本的目的以及本文相关的写作背景。

  引用《呐喊》中相关内容加以介绍。

  二、初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标记出自己把握不准确的字词。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4.思考讨论: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三、研究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1.学生默读课文,采用跳读法,阅读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内容。

  2.请学生根据所阅读的内容,在下列空缺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藤野先生是一个——的人。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填空题。要想填写好,首先要准确把握好课文内容,然后选好填写的角度,概括好填写的内容。学生发言时,教师既要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又要把握学生回答的正确性,不可放任自流。

  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填写的内容是不相同的:

  从肖像角度来考虑: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医学教授。依据第6段。

  从生活习惯的角度来考虑:生活俭仆。

  依据第9、10段。

  从治学的角度考虑:认真负责,治学严谨。依据第16、17、23等段。

  从对待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热情诚恳,循循善诱。依据第11—15、21、22等段。

  3.思考: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人物品质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如果前一环节(即填空)解决得比较好,则此处只要稍做归纳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4.学生再次速读课文,思考:“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请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首先是一种感激和怀念之情,这种感情体现在以下行动上: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之所以有这种感情,是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然后是一种愧疚之情,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5.学习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引入新课教学

  二、学生默读全文,找出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段落或内容

  三、学生回答:文章除了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还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在课堂上看电影。等等。

  四、讨论交流:这些内容和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吗?

  这道题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在分析时,可以分解成多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找准相关的课文内容,准确筛选信息。内容分析如下:

  文章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写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有密切的关系。

  五、鲁迅先生是用什么来统摄全篇内容的?

  明确:作者是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来统摄全篇的。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一个表现;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可能是“日暮里”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土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写对初到仙台受“优待”不以为然的理解,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留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可见,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中心思想。

  注意分析上述内容时,教师切不可满堂灌,而应该引导学生依据相关内容进行思考,逐一分析,最终把握问题的实质。可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文章第1段、第5段、第24---31段以及第36--38段等段落,体会文章的感情

  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读出其中的感情:第1段透出的是一种辛辣的嘲讽,第5段应该是一种轻松亲切的语调,表现出一种友好之情;而第24--31段则是充满着作者的愤激之情,最后第36、38段充满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本文永久网址